油茶花开结硕果 科研报国谱新篇——记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05-18 09:04:16
来源:湖南日报

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中国油茶科创谷……这是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研究所几代科研工作者矢志攻关、接续奋斗,捧回的一块块“国字号”招牌、一张张“含金”的奖状,更是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腾飞插上的科技翅膀,这些都为中国人的油瓶子里装上更多“中国油”增添了强有力的底气。


矢志不移育良种


“中国油茶看湖南”,湖南省油茶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稳居全国首位。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正是几代油茶科技工作者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最好见证。


从1958年建院以来,油茶科研就从未间断过。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油茶经济林咨询专家陈永忠,是其中一名重要的“传薪者”。


陈永忠说自己是继老一辈油茶专家王德斌、庄瑞林之后的第三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油茶在许多地方被称为“露水财”,亩均茶油产量仅3—5公斤,亩均年产值不到300元,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不高。培育高产新品种、提高油茶产量成为当务之急。陈永忠等人一头扎进油茶育种研究中。


农作物生长只需一年、甚至一季,可树木育种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漫漫育种路,艰辛清苦,不少同事纷纷转行,到20世纪90年代,油茶课题组一度只剩下王德斌和陈永忠两人,一年的科研经费只有4000元。经过不断实验以及上千种的组合、淘汰,他们终于看到油茶杂交新品种的茁壮成长。可就在果实即将收获时,王德斌却因病与世长辞,他的墓地就在油茶基地旁。


前辈的夙愿成为陈永忠继续前行的动力。他走遍湖南山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与农民同吃同住,一起忍受蚊叮虫咬;没有电,只能借助烛光记录和分析数据;舍不得花钱买标签,就用竹签自制。即使条件再艰苦,陈永忠也始终延续着油茶科研的“薪火”。


油茶有“抱子怀胎”、花果同期的特性,周年花果不离枝,新梢和果实交替生长,这也意味着油茶科研必须全年无休。数十年如一日,陈永忠将全部的青春与心血奉献给了油茶科研事业。


他的敬业精神也点燃了年轻人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攻坚克难,刻苦钻研,白天在林间开展试验观测,晚上进行样品处理、实验测试、整理材料和统计分析,先后选育出亩产茶油30公斤以上的油茶良种和新品种103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19个,创制出“国油”“四霞”等油茶新品种8个,打造了“湘林”系列油茶良种品牌。“湘林”系列油茶良种推广种植后,油茶林亩均增产6倍以上,最高茶油亩产量达75.5公斤。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已收集国内油茶产区和越南、泰国等国家的油茶种质材料2500多份,是目前我国油茶种质来源最广、种质类别最多、优良基因材料最集中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近年来,“湘林”系列油茶良种作为40多个油茶采穗圃的良种种源,累计繁育油茶良种苗木10亿株以上,已推广种植到湖南、江西、广西等14个省(区、市),应用面积600多万亩,不仅长成我国油茶产区林农的“摇钱树”,还推广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宣传中国湖南的一张绿色名片。


扎根一线,心系林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是陈永忠及其团队始终不懈的追求。


油茶研究所团队的许多成员都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科技人才或科技特派员,是湖南省“油茶低产林改造、茶油生产加工小作坊升级改造”两个三年行动科技支撑专家组成员,为邵阳、中方等60个县(市、区)开展油茶技术服务。


从良种培育推广到良法栽培管理,再到加工利用技术与工艺优化,油茶研究所团队已经成为湖南油茶产业发展重要的科技引领与支撑力量。近年来,团队累计转化专利、良种、技术63项,使油茶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先后举办油茶产业技术培训班13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10多万人次;在攸县、平江等地重点培养了1000多名油茶嫁接和育苗技术员,这些技术人员被聘请到云南、贵州等地,已成为当地油茶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


作为湖南省科技特派员,陈永忠已连续服务邵阳县10多年,与当地主管部门一道积极开展油茶良种示范与推广,让越来越多的林农成为油茶科技增收的受益者。


2006年加入陈永忠团队,如今已是油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的王瑞说:“每次下乡,林农们会像‘追星’一样围过来进行技术咨询,这份热情与信任也激励着我们努力做好科研,用一项项科技成果,托起广大林农丰产丰收的希望。”


传承创新接力攻关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湖南省林科院油茶研究所已从最初的两人发展到如今的23人,形成了覆盖种质资源、品种创制、高效栽培、加工利用、产业服务和品牌建设等油茶全产业链的创新梯队;先后牵头建成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油茶种质资源保存库两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以及湖南省油茶产业协会等一批产业支撑和成果转化平台,组建了“产学研”创新团队。


团队各科研小组相互启发,协同攻关,共同进步。育种团队在培育油茶高产良种的同时,攻克了油茶组培快繁难题,研发出油茶容器大苗培育技术,开发了油茶苗木专用生物菌肥,组培苗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逐步完善了油茶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栽培团队研发出良种配套丰产栽培技术,助力油茶良种化,实现高产高效。加工团队研发出适度加工等绿色制油新工艺,开发了系列新产品,不断延伸油茶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助力产业升级。


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获授权专利20项,制定标准15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


年轻一代的迅速成长,让陈永忠颇感欣慰。他们不仅接过了油茶科研的接力棒,更传承了前辈们对油茶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肩负起科研报国、科研为农的责任与担当。


油茶研究所副所长、年轻的“80后”研究员陈隆升还是湖南省油茶产业协会秘书长,因此他更了解企业、林农的实际需求:“油茶科研需要的不是包装成‘高大上’的成果,而是实实在在能提高产量、解决问题、提高产业效益的技术。”


油茶研究所研究员、加工小组负责人马力也是一名“80后”,她用“坚守传承、执着奋进”来总结团队的精神。通过加工利用实现提质增效是马力等人致力攻关的方向。从“一瓶油”到系列增值产品,从“借用”传统大宗油料加工技术到符合油茶特点的专有工艺,他们在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高效、高值化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近几年,油茶研究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90后”博士后何之龙、刘彩霞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分别做油茶分子育种、土壤微生物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做基础性研究,可能没法很快出成果,但对油茶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他们表示,作为青年一代,要发扬老一辈油茶科研工作者矢志不渝、默默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为油茶产业提质增效、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湖南省林科院油茶研究所一代代接力攻关的故事还将延续,胸怀家国、心系林农、潜心科研、坚守奉献的精神也将永远传承。


62.jpg

作者:湖南日报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