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三明深化集体林改

——从确权发证的探索实践到盘活山林的系统创新
发布时间:2024-03-22 17:17:5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福建省三明市是重要策源地。


1998年,三明市洪田村明晰集体林权、改革山林产权,率先实践分山到户的改革创新,成为中国林改的“小岗村”。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福建三明是先行先试区。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从“确权发证”的探索实践,到“盘活山林”的系统创新,一场围绕“林”的改革在三明落地、生根、发芽。


3月13日至14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在三明召开。其间,记者走进山头地块、林场村镇,求解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道,探寻三明如何答好深化改革之题。


“从林农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


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记者看到了林权证、林地经营权证、承包权证、流转的经营权证4张证件,它们是“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历史见证。


时间回溯到1998年9月29日,洪田村,一间不大的屋子里,26位村民代表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分山到户的事,大家吵嚷了4个多月,仍未能达成共识。


眼看靠山吃山却越吃越穷,时任村支书邓文山再也坐不住了:“无记名投票!同意分山的写‘同’,不同意的写‘不’。”结果,超八成的村民赞成分山。


把集体林变成个人林,洪田村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子管不了、管不好的老大难问题,也证明了分山到户是广大农民的期盼。


这一刻,从洪田村燃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星星之火,开启了燎原之势。


2001年,福建省林业厅组织开展林权证换证试点。2003年,福建全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再动员再部署。2017年,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


深化改革,改什么?三明从林农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


2016年机构改革后,林权登记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能也由原来的林业部门划转至自然资源部门。


“因为没有专业技术力量进行外业调查,林农只能自费委托第三方机构。”沙县区政府副区长夏永福介绍,由第三方机构开展林权登记调查,每亩林地平均费用10—20元,一宗林权登记往往需要花费近千元。


流程为何那么多?怎么要花这么多钱?办个证要等那么久?……林农、林企的抱怨接踵而至。


怎么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三明推进林权登记数据整合,制定解决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研究出台《三明市优化林权办证若干措施》,开发移动端林权信息采集软件App,优化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系统,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承包权、林地经营权分项登记。


在林业和自然资源部门的双向发力下,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实现一个平台、一套数据、一张图,数据不完整不准确、权属重叠、地类冲突等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处置完成,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办理共有林权分户登记业务只需一次申请、一套材料,且调查服务免费。


仅用1年时间,全市3万多个历史遗留问题分类解决,34万宗林权登记存量数据顺利移交并接入不动产登记系统。如今,三明市已颁发各类林权类不动产权证近3.5万本、950万亩,促进流转3.47万起、667万亩。


人民至上,是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始终如一的坚持。深化改革,首先要保障好林农的收益权。


采伐是林农获得经营收益的主要途径。三明市通过建立告知承诺制采伐管理制度,取消伐区设计及费用,简化发证流程,对人工商品林放宽采伐蓄积、年龄、坡度、指标等限制,开展人工商品林按面积审批采伐试点等举措,让林农拥有更大的自主采伐权,实现多经营多收益。


“以前想卖不能卖,现在采伐人工商品林我们可以自己看着办了。”沙县区林农朱仕贵信心倍增,决定加大投资力度。


截至2023年底,三明市累计办理承诺制采伐证2100份、蓄积量2.6万立方米,为林农节约费用94.5万元。沙县区共按面积审批采伐216份、8579亩6.2万立方米,实现滥伐案件零发生。


“联合起来多方共赢”


“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炖罐是‘水泥’,出门搞小吃,钞票时时进,农村日日新。”行走沙县,常听到这句顺口溜。


随着沙县小吃走向全国,其发祥地沙县区夏茂镇,几乎全镇劳动力都外出做小吃,大片林地没人管、没钱管、不会管。


“我们2003年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时全镇有林地约30万亩,分山到户后,每户分到约40亩,林地经营碎片化。而且,林地由村民自己经营管护,大家缺少专业技术,经营效益不太好。”夏茂镇党委书记张卫华回忆道。


单家独户经营难,何解?


梨树村第一个“吃螃蟹”,决定将流转期到期、村集体依法收回的“桥仔坑”山场643亩林地托管给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经营。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分别占股85%和15%,林场按保底主伐出材每亩13立方米测算利润。


“与村民自己经营的每亩出材量5立方米相比,托管经营后,每亩出材量保底增加了8立方米,收益翻了一番多,村民都很有积极性。我们林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优势也有了用武之地。”官庄国有林场场长谢汝根说。


场村合作,社会得生态、林场得效益、群众得收益。三明很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这一机制,并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形成了股份经营、委托经营、合作造林经营、合资造林经营4种合作模式。


推进是顺利了,可新的问题又摆在眼前。三明省属国有林场改革完成后,官庄国有林场等13家省属国有林场全部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省级财政核补的“供养体系”下,出现“躺平”“养懒汉”等现象。


为打破“大锅饭”,三明率先建立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薪酬制度,创新实行新增经营项目与核增绩效工资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允许国有林场从场村合作等新增经营项目中提取15%—30%比例资金作为差异化绩效工资,并根据职工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激发了国有林场职工拓展经营项目的积极性,但由于自有资金有限,大规模合作经营一直未能开展。


如何突围?2019年,三明率先启动林票制度改革试点。将合作经营中村集体占有的份额量化成林票,制发股权收益凭证(村集体30%、村民70%)发放给村民,合作期限为一轮伐期,林木采伐后兑现。


谢汝根介绍,林票制度解决了规模经营主体进行林地流转的前期投入问题,将村集体、林农与规模经营主体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保证了合作的可持续性。同时,推动了林权流转交易由非标准化向标准化转变。


目前,三明累计制发林票总额超7.2亿元,惠及林农近8万人。全市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100多家,规模经营面积占集体林的57%,实现亩均增收4500多元。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将乐县常口村,村口石碑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九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常口村调研。站在老村部门口远眺对岸山水,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从发展林下经济到“卖空气”,从引进文旅项目到建设“两山”学堂,常口村一步步把殷殷嘱托变成发展实景。村集体年收入从20多年前不足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8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高到3万元以上。


这是一个缩影。如今在三明,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选择、更多可能。


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批三明林业碳票在常口村首发,常口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林业碳票。这张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被折算成碳减排量12723吨。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常口村民收到了村集体首次碳票交易所得14万元分红,每人分到了150元。


“林业碳票是林木固碳量转换成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有了它,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福建金森公司董事长应飚介绍。


林业碳票是三明创新集体林权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全市累计开发林业碳票碳汇量112.2万吨,交易量10.7万吨、金额150万元。三明林业碳票已用于会议、大型活动、文旅等方面的碳中和,以及生态司法替代性修复等,并实现跨省市交易。


与此同时,三明林票也突破流通性不足、市场化交易难等瓶颈,升级为“2.0版”——林业生物资产票据。


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是将森林经营主体全部的林木资源折资量化形成的电子化资产凭证,可以交易、流转、质押,也可以由金融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认购。


2023年11月6日,三明发布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该票据由三明市沙县区国有林场有限公司持有,金额为833万元,对应的林业生物资产面积1688亩。兴业银行已将该票据认定为可接受押品,并对其授信800万元。


“此前,林票主要发放给林农,而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主要面向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可以更加便捷地投资林业。”三明市林业局林改科副科长姜学旺介绍。据初步测算,三明全市1100万亩人工商品林,约400万亩可开发成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价值超过200亿元。


“林票2.0”拓展了营林造林的资金来源,但三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林业金融创新。先后成立了12家林权收储机构,让林权成为有效抵押物,并探索建立了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快速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金融风险综合防控机制。


借助林权收储机制,三明率先推出15年至30年期的林权按揭贷款,解决了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与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短融长投”问题,满足了林业大户、林业经营组织和林业企业的资金需求。


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7亿元,其中收储担保贷款18亿元。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额超16亿元。


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两山”转化,三明走出了“生态+金融”“生态+票证”“生态+碳汇”“生态+交易”等新路子,这里的山更青了、权更活了、民更富了。


目前,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7.12%,林木蓄积量2.1亿立方米、全省第一。2023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近1300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篇大文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这是三明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继续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引。


作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三明正大胆先行先试,结合基层探索实践,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措施,构建起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纵深发展的“1+N+X”政策体系。


这场改革还在继续,新的故事令人期待。


22-1.jpg

作者:刘倩玮     责任编辑:许婧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