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林场:奋力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1-07-06 09:34:5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从四川省洪雅县东岳镇的八面山起,沿着大相岭山脉蜿蜒向前,莽莽林海一望无际。这里便是洪雅县国有林场的98.8万亩“责任田”。


1951年,四川省农林厅根据《西南区土地改革山林处理办法》的规定,将洪雅县境内100万亩森林收归国有,1953年成立洪雅县国有林管理所。这就是洪雅县国有林场的前身。


“当时山光秃秃的,没得一棵像样(成材)的树,连续几年造林,山上才有点绿色。”林场退休工人贺祝山在营林回忆录《凡人小事》中写道。


68年过去了,林场为成都平原、青衣江流域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在改革中,林场通过串联森林旅游产业链,让群众共享绿色福祉。


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进洪雅县国有林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幅幅黑白老照片让人仿佛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建场之初,绿化祖国刻不容缓,林场誓让荒山变绿山,大批知识青年与附近村民火速集结,自带被褥上山搭棚子、划地块、建苗圃,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征程。


山里的气候常年阴冷潮湿,云遮雾罩,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异常艰苦。造林工人最多时达万人,住的是庙宇、工棚、岩洞,吃的是玉米窝头、洋芋、野菜、干粮,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吃饭、睡觉。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点灯靠油,生活物资全靠肩挑背磨上山。


外出造林,常是披蓑衣、戴斗笠、穿麻窝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些都是林场第一代创业者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的真实写照。


即便“文革”期间,山上造林生产也是如火如荼。


“花溪河上杨村河,林场恰在玉屏腰,十年动乱杉林起,创业艰难奇迹多。人皆造反我造林,夜晚挨斗日挖坡,老将不减当年健,发扬传统更争雄。”国务院原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吴象在20世纪80年代考察林场,对林场造林精神赋诗褒奖。


万般辛苦终成就,林场森林蓄积量由建场初期的129万立方米增加到834万立方米,年均增加1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4.7%提高到86.4%,林木绿化率达99.3%。


如今,这里“林海阔天际,万木风萧萧”,已成为四川一道亮丽的风景。


科技兴林质为先


植树造林,种下去养得活并不容易。


1956年-1962年,3000余名林场人战天斗地,造林8万余亩,但黄化枯死较多,造林保存率不到40%。林场人流汗又流泪,眼看造林不见林,成林不成材。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洪雅县国有林场紧跟时代步伐,同年设立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组建科研团队,紧紧围绕林场森林经营面临的实际难题开展科学研究,攻克了林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保障。


林场不断探索生态建设新理念,着力提高森林质量,走科学、生态的造林绿化发展之路。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森林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种。林场人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扎根深山老林,守住清贫,耐住寂寞,跋山涉水选择优树,手工描绘窝位图、嫁接、授粉、子代林测定,攻克重重技术难关,选育林木良种,每一粒种子都浸透着林场几代育种人的辛劳与汗水。


1976年,林场建立国家杉木柳杉良种基地,1984年被原林业部确定为部省联营良种基地,2009年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目前,林场拥有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试验林、子代林等,总面积8967.8亩,取得省级林木良种审(认)定5个。优良的杉木、柳杉、日本柳杉种子远销云南、贵州等地,累计生产良种壮苗4亿多株,造林200余万亩。


良种壮苗、适地适树,为林场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三五”期间,林场累计生产良种0.45万公斤,培育优质苗木500余万株,造林遗传增益提升11%-22%,间接效益数以亿元计。


三分造林,七分管林。作为生态保护的“国家队”,洪雅县国有林场始终把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责任扛在肩上。林场调整森林经营方案,引进近自然经营理念,根据不同需求,定向培养,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修复,森林“三大效益”持续向好。


2001年和2016年林场野生动植物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对比显示:植物由1900种增加到1954种,动物由425种增加到475种,大熊猫由4只增加到13只,先后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扭角羚,黑颈鹤等,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等珍贵视频、照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显著提升。


2017年,林场以壮士割腕的气魄,关停、拆除矿山14家、电站30座,生态修复338亩。


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洪雅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洪雅县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生态文明奖”“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生态福祉全民共享


如今,漫步洪雅玉屏山森林康养步道,不仅可以赏森林美景,听虫鸟鸣唱,还可以跟随步道标识系统提供的图例和说明,进行森林康养活动,了解森林科普知识。


人们走进森林、拥抱绿色,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正是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好的诠释。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木头经济”到如今近自然经营森林,林场人在不断探索与实践。


1991年,洪雅县国有林场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森林旅游,建成“四川林业第一村”玉屏山森林度假村,1993年建立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探索“少砍树、不砍树照样能致富”的路径,为国有林场开展森林旅游迈出了第一步。


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封刀”停伐,意味着林场没了主要经济来源,职工由砍树人变为“看”树人。那么问题来了,“木头经济”如何转型,又该如何破解?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林场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先后投资4.2亿元对瓦屋山原始森林猎奇探险景区、玉屏山人工林海度假区进行了开发建设,形成了150万人次的年接待能力,成功实现了人工商品林经营从木材采伐到森林旅游开发的转型升级,被眉山市授予“旅游大变样先进集体”称号。


林区变景区、林场变市场。“不砍树照样能致富”,为让绿色产业生命力更加旺盛,林场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建设玉屏山、瓦屋山森林康养基地,建立起生态培育优质、发展规划全面、投资建设多元、业态发展丰富的森林经营和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体系。


洪雅县国有林场2020年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5.5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7151万元。“青山变金山”,为林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015年3月,《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正式印发,明确了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


如何顺应木材商业性采伐趋紧的大势,达到保生态、保民生、促转变的改革预期?发展森林康养是洪雅县国有林场的答案。


2015年,林场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森林康养年会,会上制定了全国首个森林康养服务“玉屏山(企业)标准” ,森林康养发展在玉屏山起源。


目前,林场研发形成各类康养产品40余种,“森林康养四步法”“森林康养养生套餐”“标识标牌系统”“森林康养体系建设”成功纳入国家森林康养教材编写内容。林场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个、国家级康养示范基地1个、森林康养国际合作示范基地2个。


2019年4月,四川省首批两条森林康养走廊发布。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玉屏山景区森林健康养生地列入大峨眉森林康养走廊。2018年4月至2020年底,洪雅瓦屋山、玉屏山、七里坪康养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收入近2亿元。


建场60多年来,洪雅林场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林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等称号。一项项荣誉来之不易,见证了林场风雨兼程的发展之路,也见证了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之路。


123.jpg

作者:冯璐     责任编辑:齐琪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