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态修复市场化,广东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2-11-25 08:33:25
来源:中国环境网

 1669283954100147.jpg

湛江市城区红树林长势良好,滨海城市实现绿色转型。


  曾经的养殖塘,如今已长满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昔日的不毛之地,化身为现代化的光伏发电站……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类似的场景在广东省许多地方上演。


  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欠账多、资金压力大,广东省如何破题?记者了解到,除加强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以外,广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办法,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提供政策保障,不断推动生态修复工作走深走实。


  修复生态可获一定期限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是解决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资金来源渠道少、筹措难度大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在生态修复领域,广东省积极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市场化、多元化良性互促机制。


  广东省红树林面积达15.96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分布在全省14个沿海地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红树林也一度遭遇被侵占、砍伐等问题,面积萎缩。为推动红树林修复工作,2020年11月27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增设“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完善红树林营造修复奖励机制,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确定的营造1亩红树林奖励0.4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上,灵活配套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积极性。


  “这项制度,引起了很多企业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参与生态修复的热情。”湛江市自然资源局海洋规划与经济科科长杨锋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十几家企业找到他们了解相关的政策规定。


  日前,广东省发布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公开竞争引入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对生态修复给予空间优化、产权激励、指标使用、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科技扶持等七大方面的支持。


  “核心内容是赋予修复主体在一定期限内拥有自然资源的特许使用权。”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介绍道。以林草地修复为主的项目为例,修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可在项目区内利用不超过修复面积3%、不超过30亩的建设用地作为生态产业用地。在红树林修复方面,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自然保护地内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林下科普体验、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以及生态养殖等形式的活动。


  为减轻生态保护修复主体资金压力,《实施意见》提出,出让修复区域内新增的建设用地,允许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在首次缴纳比例不低于全部出让价款50%的前提下,剩余价款可在一年内缴清。


  “蓝碳”交易助力红树林保护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随着湛江持续强化红树林湿地的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红树林面积稳中有增,促进了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的改善。“由于管理区域面积大、管理单元分散、管理人手不足等问题,人为活动干扰和红树林局部破坏问题仍有发生。”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吴晓东介绍道,加上退塘还林压力大、后期管护力量薄弱、资金缺乏等问题,都影响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最终效果。


  为解决这些难题,稳步推进红树林修复工作,保护区管理局与有关方面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19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将2015年至2019年在保护区范围内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开发成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2021年6月8日,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正式签署首笔核证的5880吨碳减排量的转让协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开展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作为本次“蓝碳”交易的附加成果,这家基金会还筹资780余万元,用于湛江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社区共建等。


  “每吨二氧化碳交易价格为66元,总价为38万余元,交易的资金并不多,但这是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在实现‘蓝碳’生态价值转化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说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吴晓东告诉记者,“蓝碳”交易有效盘活了自然资源资产。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一项目的成功交易,为实现红树林修复项目产生的碳汇等生态价值提供了范本,对于吸引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修复、推动海洋碳汇经济发展、助力海洋碳汇碳中和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项目收益将用于修复的红树林的管护以及社区参与等工作,以持续维护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生态旅游、产业绿色化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效益。”吴晓东表示,企业则可以以此作为减排的重要举措,一举两得。


  构建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多样化的生态产品转化为可交易的具体商品,获取货币化的实际收益,激发了沿海地方部门和群众响应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湛江市于2022年4月16日成立“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红树林生态保护工作。杨锋告诉记者,随着湛江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红树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公益组织和企业对红树林保护修复产生浓厚兴趣,热切表示希望可以参与其中。


  “林光互补”让不毛之地成阳光公园


  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北排土场的100兆瓦光伏电站空旷静谧,绿树环抱中,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电板在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十几年前,这里是茂名油页岩露天矿的北排土场,倾倒的煤渣冒着浓浓的黑烟,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如今,经过生态修复之后,摇身变成了广东省目前最大、茂名首个地面光伏能源发电站——广东粤电茂名露天矿“林光互补”项目。


  “生态修复涉及金额量大,对于财政并不富裕的茂名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茂名市生态环境局财审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北排土场修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由光伏企业投资参与修复改造,把废弃排土场建成绿色能源光伏园区,通过种植苗圃绿化,建设观光亭、休闲亭、休闲小道等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和光伏发电于一体的阳光公园。项目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达到“一地多用”的效果,总投资约10亿元。


  据光伏能源发电站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平均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10321万千瓦时,有力缓解了环境保护压力,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我们修复土地的投入,通过发电并网收益可以得到补偿,当地政府也有税收,真正让废弃排土场变废为宝。”


  记者了解到,在茂名油页岩露天矿修复中,当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露天矿历史开采主体茂名石化公司也参与到生态修复和露天矿博物馆的建设及展品收集中,总投入超过了5000万元。


  而随着废弃矿区系统性景观改造的不断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不断美化,成了茂名市的城市名片,吸引了社会团体、组织自发参与到项目建设中。矿区复绿过程中,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志愿者自发捐种树木、捐赠物资,相关捐助合计价值约1200万元。


责任编辑:蔡晨霞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天格-中国高端实木地板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