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荆竹村:用生态底色巧绘旅游特色留住乡愁

发布时间:2023-01-18 08:43:07
来源:中国环境网

清晨,脆耳鸟鸣,袅袅炊烟,来到荆竹村的第一天,就让肖怡有了好心情,踩着林间落叶,她用眼神一路抚摸着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怪石。再前行,视界陡然打开,翠绿的乌江在山底蜿蜒转折得千娇百媚而又气势磅礴,风景这边独好。


“荆竹村距离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很近,但过去却寂寂无名。”肖怡认为,荆竹村的自然风景一直都在,只是过去没有得到开发。


近年来,随着荆竹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国际游客约5万人次。2022年12月20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了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荆竹村成功入选。


复育土地还原生态底色


荆竹村,位于重庆市武隆区,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生三桥,距离仙女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仅几公里,是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仙女山森林覆盖率达75%,拥有林海、高山草甸、天坑、峡谷等多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观红叶、冬可玩雪,几乎每年,肖怡都要来仙女山几次,但荆竹村却是在近两年才被写进她的旅游攻略中。


而近在咫尺,且生态环境优美的荆竹村却少有人问津,仙女山街道办主任李鹏程认为,这是因为荆竹村还是原始状态,并没有挖掘出来自身的旅游亮点。


为此,在2015年,荆竹村顺势引入文化旅游公司,开始为村庄量身打造旅游项目——归原小镇。


16735178863021668_1280x704.png

荆竹村的归原小镇


既要开发旅游资源,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对整个文旅项目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荆竹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1100米的小高原气候。有森林和草场,也有天坑和峡谷,山峦和峭壁,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形,导致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窘境,村民勤种薄收,无法通过土地自给自足,甚至造成了土壤污染和肥力退化。


面对土壤问题,该文旅公司负责人范鲁峰组织团队认真研究当地土壤特性,放弃传统的谷物种植,根据土质来种植与之匹配的植物,如波斯菊、油菜花、格桑花、玉米、蓝莓等。


同时,为了修复被过度使用的土地,团队选择轮作的种植方式,既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均衡消耗,又有利于减轻与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通过复育土地,还原最健康的田园状态。


现在,归原小镇的青年旅舍里,还保留着一棵树。“经过测量,这棵树的直径过大,我们就让这棵树穿过了房子,现在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范鲁峰说。


在进行村庄的整体规划时,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在荆竹村,有一个著名的网红景点——小天坑,这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独特风景。原本,设计团队打算在这里建造一个小剧场,可是范鲁峰和同事们发现,坑底四季常绿的水芹菜,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物种,“稍微有外力干预,就会造成破坏。”范鲁峰叫停了剧场的建设。现在,小天坑保留着最初的样子,由绿色植物装点的坑底,也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我们希望把每一棵树都保留下来,最大程度地呈现这个村庄的美。”范鲁峰说,民宿、餐厅、图书馆,都是利用村民旧居改造而成,“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汁原味,要让乡村旅游还原生态底色。”


绿色产业提振旅游底气


古老的柴火灶、清一色方桌竹椅、几十把铜茶壶、上百只青花瓷杯、一壶热气腾腾的茶、一碟花生米,在归原茶馆,肖怡喜欢静静地饮一杯旧时光,氤氲的茶香里,她看到越来越多的游人到荆竹村来感受乡愁。


游人多了,产生的污水和垃圾给这里的环境带来的压力能承受吗?


范鲁峰说,原有的污水处理网无法承载现在的旅游负荷。


在仙女山街道的支持下,荆竹村开始了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为提升排污管的容纳能力,范鲁峰和团队实地勘测排污管线的走向,最大程度减少动工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同时,由于喀斯特地貌天然缺水,而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荆竹村也对水网进行改造,确保饮水更安全、更稳定。


硬件升级,软件也不落后。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也带领大伙进行村居环境改造。“我们对村域沟渠、河流进行定期的垃圾清理,并且在村规民约中制定环境保护方案和制度,完善环保设施。”谌菊说。不仅如此,仙女山街道还在林地内设置人工鸟巢和投食点,吸引鸟类栖息。


16735181142511824_1080x720.png

各类活动让荆竹村充满了乐趣


环境保护的种子开始在荆竹村生根发芽。村民们主动捡拾垃圾、劝导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开展人居环境评比……村民自愿组成了志愿者队伍,维护村里的生态环境。


村里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村里有什么,游客需要什么?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发展趋势后,村干部鼓励村民们开办农家乐、办采摘园。同时,还引进资本在本村流转土地发展蓝莓、葡萄、李子等绿色水果基地。


之所以称为绿色水果,是因为荆竹村的水果种植采用了新技术。在高山水果示范基地,水果实行“避雨栽培”,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尽量使用农家肥,降低养殖对生态的影响,使用地膜覆盖,减少雨水冲刷带来的面源污染等等。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水果口感也得到了提升。“我们的水果一出来,游客尝了都会下单。”谌菊说。


近年来,武隆区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改造工程,积极打造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精品村项目。“以屋面整治、景观打造、产业发展、产业展示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突出人居环境与产业、乡村文化相结合,从而让美好的生态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李鹏程说。


生态文化充实山水乡愁


在归原小镇的亲子餐厅,一群统一着装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排队领餐。肖怡和孩子们聊天,得知这些孩子是来参加研学活动的。


这几年,亲子游、研学教育、非遗体验……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荆竹村,开展自然和文化的学习。“我们引入了皮影戏、手工蜡染展示、手工竹编等文化体验项目,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乡村文化。”范鲁峰说,公司还将为青少年自然科普提供平台,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此外,荆竹村打造的新型田园艺术农业项目,让孩子们也可以亲手耕种,在体验农耕文明的同时了解自然规律,“让更多孩子亲近自然,也能爱护自然”。


16735181606661528_1280x897.jpg

归原小镇的民宿


荆竹村在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中融入民俗、非遗、乡村艺术、农耕和塘路(驿站)文化,成立非遗文化传习所,搭建起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护平台,并对蜡染、竹编、木叶吹奏、棕编制作、土陶传统制作、老醋传统制作、豆腐干传统制作、天然蜂蜜传统酿制、剪纸、碗碗羊肉等文化活动和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体验。


从农事研学学习农耕文化,到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体验,荆竹村的生态旅游项目覆盖各个年龄群体。“每到节假日,许多城里人驾车来这里休闲、采摘、吃农家饭。荆竹村的村民中,有一大半都干起了旅游服务工作,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谌菊说。


如今的荆竹村,长廊曲径通幽、瓜果芳香沁心、民居古朴端庄,真正是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嗅得到炊烟,闻得见鸡鸣,一幅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是夜,“叮咚咚,叮咚咚......”荆竹村归原小镇的风铃声带着清凉钻进肖怡的梦里,是儿时的记忆,也是安慰成年后繁忙喧嚣生活的一颗糖。


责任编辑:蔡晨霞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天格-中国高端实木地板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