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筑牢生态基底,“苏”写美丽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03-10 08:24:29
来源:中国环境网

“微笑天使”江豚在长江江苏段逐浪嬉戏,“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在江苏无锡等地“成群做客”,“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在江苏南京“翩翩起舞”,“活化石”松叶蕨在太湖生态岛“快乐生长”,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公众对江苏生态环境满意率持续上升,美丽江苏图景正在江苏大地得到充分展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上,江苏用一段生动的描述向世界讲述了茉莉花故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和万物共复苏的生态文明理念实践。


守护生态空间,对标美丽江苏图景钉钉子


2022年,一个摄影师用3年时间拍遍江苏13市的故事走红网络。提及盐城黄海湿地,作者不禁感慨“这里不只是候鸟天堂,还是6000余头野生麋鹿拔蹄奔跑的世外桃源。”看成群的大型野生动物在辽阔旷野,竟不必去非洲草原,也不必去青藏高原的无人区,只在人口密集、现代化的长三角,就可以实现。作为经济大省,江苏把最自然的环境留给了野生动物。


“水韵江苏”是江苏最靓丽的名片。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江苏是中国水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水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6.9%,居全国之首。江苏山水林田湖草类型齐全,呈现出“一山二水七分田”的生态系统特点,造就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物种种类的丰富性。


生态保护,规划先行。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将全省22.49%的陆域面积划定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严格保护起来。出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等,十年来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由25.9%提升到61.9%,湿地面积超300万公顷,湿地率全国最高。


自2017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摸家底”行动,组织省内外几十家科研院所、高校的数百名专业人员参与调查工作。基于本底调查成果,同步制定《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第一批)》《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第一批)》,指导物种分级管理与精准监管。


2021年,出台《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管理办法》和《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办法》,确立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的优先地位,确保全省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2022年4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构建起“1+8+N”的工作体系框架。


年年谋划,层层推进。正是“钉钉子”式的一锤接着一锤敲得坚守,让“鱼米之乡”的“蘇”字有了绿意盎然的底色。


目前,江苏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35%,维护了丹顶鹤、麋鹿、长江江豚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空间。“记录物种数达6903种,发现重点物种的种类和数量较历史数据均有较大突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表示,除金雕、豹猫等多年未有记录的物种再现外,还发现白鹇、白颈长尾雉等新记录物种,长江江豚的“生活圈”已由部分江段拓展至整个长江江苏段,东方白鹳在扬州高邮的种群分布扩大至高邮湖、邵伯湖等40余处,并成为留鸟。


扩大环境容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新探索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但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始终是特殊省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高,一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小斑块”“破碎化”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发展。2019年,江苏在南京市高淳区、宜兴市、徐州市贾汪区、常州市金坛区等4个地区开展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通过生态修复保护,有效地削减污染负荷,持续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除了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区,江苏还创新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是指生态空间中具有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抵御、缓解和降低生态影响的过渡地带,是江苏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功能与碳中和等具有重大效用。


走进泗洪县城北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公园,空气清新、水声潺潺,一群水鸟正在觅食。“城区污水处理厂是按照一级A标准建造的,其出水虽然满足回用水的基本要求,但离功能区环境目标仍有差距,从提升环境容量的角度来说,仍有提升的空间。”宿迁市泗洪生态环境局水科负责人王星星说。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泗洪县在城北污水处理厂边建起一座占地280多亩的生态安全缓冲区,对泗洪城北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进行深度净化,兼顾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同时具备一定的景观效果与休闲功能。由于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治污成本也显著降低。


近年来,江苏不断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创新环境修复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了一大批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净化型缓冲区,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目前,江苏共建成各类生态安全缓冲区45个,这些缓冲区项目的建成和使用不仅能提升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也有效促进了流域前端减污增容,保障了重点河湖水生态安全。


对污染物排放量做减法的同时,对扩大环境容量做加法,建设美丽江苏,终究是要万物复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根据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分布,江苏在长江沿岸、大运河沿线、沿海湿地、江河湖荡、低山丘陵等流域海域区域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以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通过若干个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将点状区域串珠成链,构建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通道,提升自然地理单元的系统性和连通性,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逐步形成全省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空间和绿色发展新格局,促进人与自然融合发展。


对自然生态实施保护修复,一个镶上更多“绿宝石”,展现生态高颜值的江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目前,江苏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打通转化通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位于扬州市江都区的祥裕生态园艺农庄主营花卉、苗木、水果种植销售,水产养殖销售以及生态农业观光。虽然拥有丰厚的生态资源,但却苦于缺乏价值变现的渠道,因缺乏足够的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江都农商银行通过对企业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以核算结果为质押保证发放贷款的支持模式,向祥裕生态园艺农庄发放江苏首笔“GEP生态价值贷”300万元。


“没想到,我们的生态资源还能换来银行贷款。”祥裕生态园艺农庄负责人激动地说道,“GEP生态价值贷”为企业破解了农业项目难融资、生态资产难评估、评估结果难应用等难题,盘活了蕴藏在农庄中的“绿色宝藏”。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近年来,江苏在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勇于探路的责任担当。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将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各地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情况挂钩,2013年以来累计下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约150亿元,全部用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设生态产品监测、评估、核算和交易体系,将生态产品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等手段体现出来,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富民结合起来。


这份担当来自澎湃的绿色实践。南京高淳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建立起全国首个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体系,给生态产品贴上“价格标签”,并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区级地方政府,参与GEP核算国家标准制定。常州溧阳建成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率先探索构建以水生态容量为重点的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建成天目湖流域水环境生态大数据平台,并形成了农业污染有偿退出、高端休闲项目付费准入等实践案例,建立了一套可行的权益类生态产品交易机制。苏州建立完善市域范围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机制,建设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创新建立异地生态修复、集中生态修复制度,对苏州市域内客观上无法原位修复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在示范基地内开展替代性修复。


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让生态产品度量不再难、抵押不再难、交易不再难、变现不再难,生态空间增加受益、生态产品增值变现的能力不断提升,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正在逐步拓宽。


QQ截图20221130084228.jpg


责任编辑:蔡晨霞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