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林业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发布时间:2023-02-01 17:21:40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世界林业史——世界范围内林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生质的飞跃的根本动力。火的应用、青铜和铁质农具在农业上的应用、农耕技术的发明,导致了农业文明社会的产生。蒸汽机、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带来了工业文明的出现。同样,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产生奠定了生产力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人类对“火”“电”“电脑”的发明和应用,是划分人类文明社会的三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世界林业也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


微信图片_20230201172855.jpg


01 原始文明时代的林业


原始文明时代,约从300万年前到1万年前。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全球陆地2/3的面积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约为76亿公顷。第三纪(Tertiary Period) 后期,地球上各种犀牛和古象等动物种类繁盛,在亚洲或非洲森林中出现了原始人类——古猿。森林是人类产生的摇篮,是人类早期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森林生态环境由此开始受到人类的干扰与侵害。


第四纪 (Quatrernary Period) 划分为更新世 (Pleistocene Epoch) 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始于大约200万或300万年前。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冰作用的时期,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千旱时期的交替。亚马逊广袤的的热带雨林在干旱时期曾经退缩成岛状。更新世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如今的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现象皆源干此,而在中国南方动物群则一直比较稳定,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持续了很长时间。


森林古猿经过猿人阶段一步步演变成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火是这个过程中的两件大事,而这都与森林相关。人类早期制造的工具中,除石器和骨器之外,最常用的还有木器。人类经过保管野火,再实现人工取火,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是竹木摩擦生火即钻木取火。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人类与古猿渐行渐远。70万年至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附近的北京猿人,就经常采摘附近朴树上的果实,依靠集体围猎的方法捕获各种野兽,用火烧后作为食物。


森林为早期的人类提供隐蔽的住所、丰富的食物、遮体的材料和工具的原胚。这个时期人类与森林共存,人类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森林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动,对森林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演进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人类使用火以后,结束了茹毛饮血时代,人类食熟肉,大脑得到飞速进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森林焚烧容易恢复难,森林着火后常常蔓延几十里、上百里,野兽以至野生果实变得稀少起来。于是产生了人类史上最初的生态危机,导致了人口萎缩和文明衰退。



02 农业文明时代的林业


农业文明时代,约始于一万年前,至200多年前的18世纪末。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全新世开始时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影响日趋扩大。在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已经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等经济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特猎和采集仍然占很大比重。而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从事于谷物栽培。他们毁林开辟农田,驯化野生的可食用植物,标志着人类史上一个崭新的农业文明时代的开始。有了农耕,人类的食物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才使人类逐步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建立了一座座村庄。由于农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此后才缓慢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城市、国家。所以,农耕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农耕的出现,使人类与森林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大约在1万年以前,地球陆地上覆盖着大面积茂密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80%左右。人类为扩展农业用地有意地毁灭森林,永久性地占用大量林地。在农业得以长足发展之后,人口扩张成为必然。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粮食、能源、建材等需求旺盛,于是毁林开垦、伐木以充薪柴和建筑用材成为主要生存方式。人类虽然走出森林,但并未脱离对森林的依赖,建设房屋、烧柴煮饭、烧炭取暖、冶炼金属、烧制陶瓷等,均大量消耗木材,依当时的文明与技术,离开森林和木材是难以生存的。长期以来,农业文明的兴起,使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前夕,全球的森林面积已经减少了约1/3。据估计,在农耕时期10000年间,共破坏森林21亿公顷,平均每年21万公项。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农耕时代持续下降,约由夏代初 (公元前2000) 时的60%,降为清代未期 (1911) 15%左右。


美国在前殖民时期森林处于极度的动态发展中。在东部的森林里,大多数土著美洲人生活在固定的村庄里。栽培作物占了他们粮食的一半以上。人口密度至少是北方和西方游牧的采集-狩猎社会的5倍。几十万英亩森林因为农田而毁光。农业在过去是种休闲轮作制。当土地的自然肥力耗尽以后,农田和村庄被废弃掉,新的森林被毁光,而且这些废弃的土地很快又恢复成为森林。数千万英亩以上被反复烧毁。在西部的森林边缘,被火控制的森林类型如橡树和松树草原覆盖了数干万英亩土地。在远离西部大草原的地方,这类森林经常遭受火的严重影响而毁尽。美国自1600年至2000年,有近1.25亿公项森林转变为其他用途,其中主要是农业用地。从原始森林覆盖面积4.05亿公顷以上,变为森林占1/3的美国国土、约2.98亿公顷。


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深受农本价值观的影响。这种价值观认为,民以食为天,农为邦本。农业比林业更重要,农地比林地更重要。森林只是农业发展的一部分,林学是农学的一分支。为了人口增长,毁林开荒天经地义。原始森林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土地;林学的研究注重于其能食的种类和经营技术。中国古代北魏贾思邈的《齐民要术》以及所含的林学知识,就是这种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产生于17世纪早期并持续了几乎300年之久的流行的观点,就是森林既是无穷无尽的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林业处于对森林的原始粗放经营利用阶段。其特点是,天然林的原始利用为主,少量的人工林。人类尚未形成系统的林学知识和技术体系。人类经营利用森林的水平很低。经常发生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行为。即使也栽植一些树木,但规模比较小,投入的人力物力比较少。强调“以时禁发”,借助于自然力的森林生长,人类从中获利。


03 工业文明时代的林业


工业文明时代约从18世纪未至1992年,持续约200年历史。作为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1769年英国的仪器修理工J.瓦特发明制造出早期的工业蒸汽机。1807年美国发明家R.富尔顿第一个成功地用蒸汽机来驱动轮船。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


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而对地球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也达到空前水平。森林不仅供给工业以燃料、原料,还提供许多工业部门必不可少的自然环境。工业发展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严重消耗,大片森林沦为赤地。英国毛纺业等工业的发展,使大量森林消失,到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左右,毁灭了95%的森林。法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也使森林覆盖率从原始的60%-70%下降到19世纪中叶的13%左右。工业文明,使西方国家首先享受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经济繁荣,但工业化也给他们带来了对大量宝贵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希腊、德国等国也毁灭了80%~90%的森林,成为欧洲森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对此,恩格斯写道“至于说到无林化,那么它和农民的破产一样,是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欧洲没有一个‘文明'的国家没有出现过无林化”。不仅如此,欧洲国家还向外扩张,掠夺破坏其他地区的森林资源。苏联在内战结束后不久,不仅把森林作为获取经济建设所需原材料和然料的重要源泉,还一度把森林作为获取外汇的重要来源。1921-1927年,木材出口总额占苏联出口总额的68%-87%之多。


在美国,直到19世纪末为止,能源一直是所有木材的主要用途。在18世纪末,大约有2/3的采伐的木材用作燃料。到1850年,木材仍然提供了美国能源的90%以上。薪炭材的主要用途是家庭的取暖和烹饪。然而,它也是主要的工业燃料。直到南北战争以后,事实上所有的汽船、火车和固定发动机都用木材作燃料。在19世纪的大多数年份,薪炭材的人均消耗量每年平均都在4捆以上,并且在1800-1900年,薪炭材的消耗量提高了15倍。直到19世纪中期,仅次于作为能源,木材最重要的用途是做栅栏。栅栏是为了防止放牧家畜出来破坏庄稼和果园。在1850年,美国有320万英里长的木制栅栏——足够围绕地球转120圈。1850-1910年,美国铁路的总里程增加了35倍多。19世纪晚期,美国铁路对木材的消耗量累计达到木材总消费的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现代工业发展阶段以来,森林表现出恢复迹象,一方面森林破坏减少,另一方面森林培育增加,两方面的力量相当,相互弥补和抵消。全球森林资源面积和质量维持在相对稳定但较低的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1980年世界森林面积为43.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3%,郁闭林蓄积量为3040亿立方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森林开发仍有较强依赖性,这是温带森林、热带雨林快速消失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森林环境的保护和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壮大,但他们的经济发展却消耗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总体上,工业文明对森林的破坏是主要的。据估计,在1863-1963年的100年间,破坏森林17亿公顷,平均每年1700万公顷,破坏速度比农业文明时期提高了81倍。


受资本价值观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主导的林业发展理论认为,林学的使命是让森林永续地生产木材,生产商品,获取经济利益,让经济效益最大化。1826年德国林学家J.C.洪德斯哈根(Johann Christian Hundeshagen,1783-1834) 创立的法正林理论,是这种林学价值观的体现。为了追求经济价值,速生丰产林、工业用材林、商品林等,成为林学的主导性概念和范畴。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功能的多样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林学家们相继提出了多种理论,强调森林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强调兼顾木材和生态效益的森林经营理论,强调森林的经营必须实行多目标经营。


林业处于以木材为主的森林经营利用阶段。违反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利用为主要特征。人工林大量涌现是其优点,这不仅在短期内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木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的破坏。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还没有掌握生态系统构建的技术,致使营造的人工林存在许多不足。树种单一,地力下降,功能脆弱。人类投入比较多,因片面地追求木材或者其他某种效益,结果导致整体效益低下,可持续性差。


04 生态文明时代的林业


在1992年,联合国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思想,这也标志着生态文明的兴起。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随着生态文明因素的不断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关注和实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全球森林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增加的趋势。1995年,全球森林面积34.54亿公顷,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6.78%;2000年,为38.70亿公顷,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0.3%,森林蓄积量为3840亿立方米;2010年为40.3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1%;2020年全球森林面积为40.6亿公顷。各大洲的森林面积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增长率以大洋洲为最高,南美洲最低。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人工林的增长推动的。许多发达国家进入森林发展阶段,表现为森林资源面积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林学理论多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生态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森林在地球尤其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加之工业发导致的生态危机,更加促使人们形成绿色和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观念。这种价值观认为,森林不仅具有农业价值、经济价值,还有巨大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这种效益是保证人类在地球上长期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因此,如何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同时兼顾发挥其他功能成为林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多功能林业理论。“新林业”(或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林业分工论、现代林业论等,是典型的代表。森林美学、森林文化思潮开始出现。


林业进入以生态文化服务为主的森林多效经营利用阶段。集中表现为人工与自然力相结合的近自然林经营利用。这个阶段人类的林学知识已经相对全面而深入,对于构建较复杂森林生态系统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对天然林进行人工改进,使之结构、种类更加符合人的需求。对人工林也注重多树种混合配置的运营,对森林结构不断地随着时间进行调控,更多地模拟和依循天然林的优势和规律,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人类的投入和产出结构比较合理,森林的可持续性也大大增强。人类开始注重通过精细合理的经营,使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功能协调发挥,为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充分。


责任编辑:林草椅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