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面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4-08-04 22:06:32
来源:绿色天府

木材安全,国之大计;生态安全,国之大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木材安全问题并作出重要决策,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要求。2014年,四川被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2018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将四川21个市(州)146个县(市、区)纳入规划范围,规划建设任务1018万亩。《“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20万亩建设任务。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四川使命在肩、责任在心,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力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落地落实,奋力书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截至2024年4月,全省20个市(州)135个县(市、区)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金融机构已为储备林项目累计放款超200亿元,已累计建成储备林260万亩,项目建设规模和到位贷款已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彰显了四川力度,展示了四川速度,积累了四川经验。

牢记嘱托 凝心聚力 快速高效推落地

深刻领会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践行“两山”理论和森林是“四库”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推动项目落地,国家储备林已经成为四川建设规模最大、金融支持最强、覆盖最广泛的林业建设项目。

坚持高位推动。省林草局将国家储备林项目作为夯实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林草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重要抓手,召开4次全省工作推进会,组建项目推进办公室,与金融机构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了集政策、技术、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建设队伍。同时,将储备林建设纳入全省林长制考核,建立专家审查备案机制,完善“月调度、季分析、年考核”工作机制,遴选6个县作为储备林项目省直接联系县,搭建了严格、高效、有序的推进模式。

统筹科学发展。立足资源分布、地理条件和区域发展等因素,科学规划川东北、攀西、盆周山区、川南四大储备林片区,优先选择人工商品林、低产低效林、森工林区和国有林场等需求迫切且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率先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促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同时,基于四川大部分林草资源主要由县上直接管理和国家储备林建设运营周期长、牵涉面广的特点,坚持以县为主体,发挥县级党委政府统筹资源、凝聚力量、协调各方的组织领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县级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乡镇的工作主动性,凝聚起了推进储备林建设的强大合力。

着力完善制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创新制度、完善政策。创新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林木采伐技术规程等基本制度。印发《四川省金融贷款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金融贷款国家储备林项目工作流程》《四川省金融贷款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方案编写指南》《四川省金融贷款国家储备林项目营造林工程作业设计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编制《四川省储备林树种目录》,发布储备林树种612个。

持续优化服务。组织3次全省储备林建设业务培训,累计培训上万人次。建立省市县三级储备林专家库,吸纳各方专家200余名。成立储备林建设协会,搭建起连接行业部门和各方企业的专业平台,构建了一支由上下结合、专业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目前已吸纳会员单位175家,为全省储备林建设凝聚智慧、提供服务,助力储备林建设高效有序推进。

抢抓机遇 多元融资 一汪活水润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把握“以省市县国有平台公司统筹实施、以政策性金融助力为支撑、以结果导向的财政资金全过程支持”三大推进方式,与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等5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政银全面合作,推动金融资本“进山入林”。优先将储备林纳入中省财政贷款贴息、森林保险范围,优先对储备林项目安排各类营造林补助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实现以结果为导向的全过程政策支持。

成都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是四川首个林业PPP项目,实施主体与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签订借款合同,计划贷款100亿元,未来进入运营期成都市财政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每年向项目实施公司支付可行性缺口补助。

邻水县依托储备林建设,“筑巢引凤”发展林下经济,引进安吉黄杜大泽坞茶场、广安金农丰源生态农业公司,发展安吉白茶7000亩、刺黑竹笋3500亩,同步推进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形成“种苗培育—基地生产—加工包装—市场销售”特色产业链条,将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白茶基地,完成投资2亿元。

雨城区采用“EPC+O”模式,引入雅安希望田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参与储备林建设,在五年建设期内对国储林项目追加1.8亿元投资,重点发展林下产业和森林康养文旅项目,形成“育种—种植—加工—流通—康养”特色产业链条,共同打造“储备林+特色产业”“储备林+森林旅游”“储备林+田园综合体”。

2022年以来,四川储备林项目全面铺开、多点开花,建设工作实现重大突破,项目数量、项目体量提速式增加,授信金额、放款额度跨越式增长。截至2024年4月底,省林草局已审查备案储备林项目175个,总规模达1980万亩,总投资2024亿元。金融机构为102个储备林项目授信872亿元,放款213亿元。

锚定目标 科学培育 一片青山植优势

“为确保贷款资金‘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大径级木材培育是储备林项目建设核心任务和关键指标,是整个项目中价值最大、收益最稳定、能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所在。”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四川将指导督促各地落实“三个优先”,即在储备林项目中优先开展营造林建设,营造林建设中优先开展大径级用材林示范基地建设,优先通过抚育措施开展大径级用材林示范基地建设,全年力争完成储备林建设50万亩。围绕大径级木材培育、天府森林粮库、乡村振兴等,因地制宜在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中优先建设不低于总建设规模面积10%的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示范基地,引导和带动林农支持和参与储备林建设。

成都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万兴社区段,经过间伐的林木苍翠挺拔、疏密有致,涌现勃勃生机。中铁二十三局集团龙泉山国储林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区域曾以柏木为主,树种单一且密度过高,造成林内光照条件变差,林下凋落物少,不利于水土保持,出现大量枯死木。通过间伐,保留有培育价值的目标树、优势树,柏木的生长空间得到释放,生长速度加快。补植阔叶乔木可使林木结构更加合理,形成针阔混交林,促进森林生长、提高森林质量。”

“建设国家储备林,并非单纯种树造林,而是对现有林木进行高质量培育,保留有潜力成为优质木材的树种,去除生长不良的林木,为培育优质森林创造空间和条件。通过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等森林经营措施,实现森林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省储备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将毫不动摇坚持储备林“培育木材资源”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以大径级用材林为主,结合工业原料林、经济林、景观林以及林下种养的储备林,为蜀地儿女创造一片功能多样、经济实用、美丽生态的森林。

创新模式 点绿生金 千万林农共富裕

在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村3组储备林项目建设现场,当地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开展树苗管护工作。村民所在的山头已基本完成栽植,与周围山上杂乱茂密的林子形成鲜明对比。据威远县储备林项目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越溪镇很多林子看上去一片绿色,走进森林你会发现,密不透风,黑压压一片,老百姓守着森林却毫无收益,通过储备林项目建设,既提升了森林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老百姓将林地流转给公司获得收入,还可以参与种树、除草、施肥等工作,得到务工补助,后期种植中药材还能参与分红。”自四川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以来,不少林农都通过参与项目施工、管护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综合效益、巨大潜力和深远影响正逐步显现。

生态效益更加凸显。针对我省森林结构较为单一、质量较低或生长不足等问题,各地通过抚育、疏林、采伐、补植、换种等手段,使森林健康生长,蓄积大幅增长,同时林下可燃物得到全面清理、病虫害得到有效抑制,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和管护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此外,据测算,补植营林措施每年每公顷固定二氧化碳3.21吨,抚育间伐营林措施每年每公顷固定二氧化碳5.44吨,造林和更新造林每年每公顷固定二氧化碳6.2吨。研究表明,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贮存5吨至10吨水。通过储备林项目的实施,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作用进一步发挥,“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干净”将会愈加深刻。

经济效益不断释放。四川在坚持以培育大径级用材林为核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原料林、生态景观林、特色经济林及林下种养,支持40%项目资金可用于发展产业及配套设施建设。洪雅县以国储林项目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培育发展林竹7万亩、林茶0.3万亩、林药0.3万亩,预计森林食品年产量超过1.8万吨、林粮综合产值突破14亿元。会东县依托储备林项目建设120亩林产品加工园区,建成木材、松籽、松露生产线各1条,引进培育初加工企业5家,精深加工企业2家,为林副产品加工、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沐川县大力发展竹浆加工,带动竹产业全链增效,竹材价格已稳定在每吨600元以上。

社会效应造福村民。各地通过实施储备林建设,不断创新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林农可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获得权益性收入、通过森林经营获得经营性收入、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性收入,流转到期后还可获得一定林木资产收入。内江市储备林建设推行“公司+合作社+林农”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培育林菌林菜等新型经营主体50余个,带动林农户均增收1.2万元。在天全县项目实施区域,实施主体依托村集体整合林农零星分散的林地经营权,收益“七三分成”,优先聘用当地群众参与营造林与森林管护,实现户均增收1—3万元。

此外,“储备林+”模式的创新探索,将催生森林食物、林下种养、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使得综合收益有望达到三千亿元,将储备林项目锻造成为林业行业的千亿级“金矿”,森林“水”“钱”“粮”“碳”绿色宝库的作用将不断显现。

观念引领变化,坚持必有所成。站在新发展阶段,四川将牢记国之大者,以“森林四库”示范省建设为方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落地落实,构筑起功能丰富、效益多样、覆盖全面的森林资源储备体系,以更充分的信心守护木材安全,以更坚定的步伐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效的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新画卷添上四川浓墨重彩的一笔。

1722780620649(1).jpg


作者:王意迦、孙 梦     责任编辑:林林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