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境 谢守明摄于尤溪蓬莱山)
2020年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席卷全球,山火蔓延、持续释放数亿吨二氧化碳,自然洪涝灾害频繁,全球多地气候异常。与疫情危机、生态危机相伴与共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等领域急遽变革。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实现了阶段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迈上历史新台阶。充分向世界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凌厉斗争精神,在全球范围高高举起生态文明建设旗帜,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共建美丽世界的大国担当和历史使命。
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建设生态文明,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千年大计。2020年3月-5月,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输入性疫情风险防控丝毫不可放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陕西和山西考察以及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均对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在浙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在陕西,习近平总书记首站即考察秦岭,他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山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始终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5月间一系列关于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坚定不移,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信心。也向世人、向世界传递出,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中国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再也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竞合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凝心聚力,建设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的重大信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二十一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同时本身就是当代中国关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怎样坚持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要实现和解放绿色生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质是发展,实质是坚持绿色发展观。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进入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然要求。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政治经济学的高度,就坚持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以绿色发展观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给予足够的战略认知。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领导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全会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生态环保任重道远”。这是我们对生态环保形势十分清醒而精准的重大战略判断。总体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基于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阶段性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又设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这就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可以说,整体框架已经建立,时间表和路线图已明确,正在向达成总目标迈进。
建设生态文明,其领导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发展的国家全局战略来考量,始终把美丽中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过程中,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历史愿景中。一系列事关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发展战略的出台,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量,无不体现出党领导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历史新台阶的战略稳健。
始终坚持把母亲河的事情办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过去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看来,生态不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对新时代的中国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特别是基于流域的母亲河保护和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20年4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山西和宁夏考察时,多次强调“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不仅如此,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具有彪炳史册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到让祖国的大山大河、锦绣山川永葆生机活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题中之义,是美丽中国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全党全国全社会都必须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绝对不是对传统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的修修补补;生态文明建设也绝不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翻版。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向前发展的,体现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属性,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事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愿景。
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工业革命崇尚技术引领、效用为先,不断地异化生产、不断地刺激消费,无视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整个地球系统的不堪重负。这次疫情在美国、欧洲等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全面蔓延,表明人类社会已经处在一场世界范围的“小小寰球”的患难与共之中。人类深切地意识到,工业文明不是万能的,必须建立人与自然以及与自然中一切生命体系和生态系统和谐竞生的新文明范式。2020年也由此成为人类重新反省和平衡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时机。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宏大视野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于全人类而言,同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存在的前提和载体,是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并同时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使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又发表讲话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提出了三点倡议,同时进一步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这一切,都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当代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极大提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可以说,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历史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上一篇:退耕还林还草综合效益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