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防治经验举世瞩目,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发布时间:2021-04-16 09:42:47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十七届会议指出: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明确表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经过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在大漠中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其治沙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库布其沙漠仅是中国荒漠化治理众多成功范例中的一抹耀眼亮色。“十三五”期间,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这张“绿色名片”更加熠熠生辉。通过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科学精神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成就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更令世界瞩目。


立柱架梁 开启荒漠化防治新纪元


中国是世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宏大的荒漠化治理篇章中,“十三五”期间,中国以更科学更全面的规划,更多层次的政策出笼,驱动升级我国荒漠化治理工作,让山河更加俊秀。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全力组织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规划,推动全国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2020年立足长远描绘新蓝图,组织力量编写《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5年)》《全国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及开展“十四五”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思路研究工作,为“十四五”荒漠化防治工作谋好篇、布好局、起好步。


推出政策组合加强监督管理。经国务院同意,制定印发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明确提出从“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建立沙化土地修复制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行地方政府责任制、健全工作推进机制”5个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出台了《国家沙漠公园管理办法》,促进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健康发展。出台了《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修建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在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开展建设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


推动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荒漠生态补偿研究,通过积极协调,荒漠生态补偿内容已纳入正在制定的《生态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中。


工程建设 取得重大治理成果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国家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减轻风沙危害启动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工程。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国家致力于综合治理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


两大工程治理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串串数据令人振奋。5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528万亩,工程固沙52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石漠化1950万亩,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560万亩。其中,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营造林278万亩,工程固沙10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370万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20年现场会于2020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召开。会议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工程实施20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0.59%增加到现在的18.67%,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19年的240天,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从工程实施初期的年均13次减少到近年来年均2-3次,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不止这两大工程,近年来国家政策还在规模化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建设、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上多点发力,形成新的政策支点。


5年来,新增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6个,新增封禁保护面积50.1万公顷,为荒漠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工作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5年来,新建国家沙漠(石漠)公园50个,新增国家沙漠(石漠)公园面积9.9万公顷。


5年来,加强防沙治沙示范区管理,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实施方案》和《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20年,在内蒙古、青海等黄河流域5省(区)启动实施了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亿元,在中央财政开辟了新的防沙治沙资金渠道。


督促检查 以政府主体责任推动治理


全面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是我国政府强化防沙治沙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防沙治沙贵在综合,重在林草,关键在政府。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综合考核,考核结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报送中央组织部作为对各有关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开通报。


同时,国家林草局代表国务院与12个省(区)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会同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5部门完成了“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中期督促检查,检查结果上报国务院。对存在问题的有关省(区)政府给予了问题反馈,并督导相关省(区)进行整改。


为进一步增强各级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责任意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防沙治沙法执法督查,并对内蒙古等8省(区)进行了专项督查。这些行动推动全国防沙治沙工作走深走实。


科学监测 形成“1+N”荒漠化沙化监测体系


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的变化趋势事关我国国土安全和治理政策的走向。因此,科学开展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宏观监测”为主,重点地区专题监测、定位监测、年度趋势监测等为辅的“1+N”荒漠化沙化监测体系,实现了“空-天-地-网”监测一体化。为使监督科学规范,5年来相继制定完善了《防沙治沙标准化体系框架》《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等相关技术规程。


5年中,我国完成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与2011年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3.2万公顷,减少了16.1%,其中极重度石漠化减少15.1万公顷,减少了47.1%,我国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呈现面积持续减少、危害不断减轻、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态势。林草植被保护和人工造林种草对石漠化逆转的贡献率达到65.5%。开展了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目前,全国30个监测省区已基本完成外业调查,90%的监测县完成了与“国土三调”初始数据的融合,建立现地图片库40.97万个,采集照片逾156.61万张。


荒漠化石漠化监测能力明显提升,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


人民至上 减灾减贫 增绿增收


5年来,为有效应对沙尘暴灾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国家林草局每年都提前谋划、及早部署,全力做好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强化天气趋势会商机制,同中国气象局加强交流合作,科学开展沙尘暴灾害预测预警和重点预警期滚动会商。实施天地同步综合监测,发挥“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天地同步监测体系作用,利用葵花8号和风云4号等卫星、30多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实时跟踪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及时发布沙尘暴监测与灾情权威信息。“十三五”期间共发生43次春季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天气12次,较“十二五”期间减少29%,没有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020年,国家林草局进一步完善《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沙尘暴灾害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出发点,积极预防,高效应对。推进沙尘暴灾害应急基础研究,提高应急处置科技水平,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沙尘暴灾害预测预报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筑牢我国沙尘暴灾害应急防线。


5年中,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业引导,进一步释放沙区发展潜力和动能。沙区产业结构更合理、投入更多元、效益更显著,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已呈现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趋势,成为部分沙区的支柱产业。2017-2020年,新疆主产区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近30%,若羌、温宿等地甚至超过60%。同时,吸纳了大量贫困人口参与防沙治沙,实现农牧民就地就业,精准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世界领先 共同推进全球荒漠化防治


我国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防沙治沙法》荣获世界未来委员会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颁布的“未来政策奖”银奖。


5年来,我国积极参与推动国际防治荒漠化进程,《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联合国环境公约的大会并担任主席国,我国认真履行主席国职责,推动公约进程,促进公约出台了《2018-2030年战略框架》。成功举办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纪念活动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高级别对话、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主席团会议等重要活动,发布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共同行动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曾3次为我国举办的防治荒漠化大型国际活动致贺信。积极参与历次缔约方大会,并举办相关边会,通过公约平台,大力宣传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上,荒漠化公约执秘称中国的履约工作增强了国际社会的凝聚力,亚洲代表赞扬中国担任《公约》主席国期间将荒漠化公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非洲代表称中国给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强化公约履约能力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正式挂牌。协调《公约》秘书处建立了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这是《公约》秘书处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推广中国治沙经验,开展了一系列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修和培训,推动务实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宣传,讲好中国故事。法国摄制组专程来华赴塞罕坝、库布其拍摄我国荒漠化防治专题纪录片,我国治理经验模式登上国际专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全球土地展望》(第一版)。2020年,积极参加了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线上纪念活动,国家林草局领导发表了线上视频讲话,制作并播发《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中英文版)宣传片、《筑起生态绿长城——防治荒漠化在中国》宣传册,组织编写《中国防治荒漠化70年》(英文版)和《全球土地展望》(第二版)中国最佳实践案例,向国际社会推出中国样板。


宣传发动 以榜样力量带动防沙治沙


塞罕坝两代人将荒漠变林海,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造出绿洲锁黄沙,右玉历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带领群众改善生态……治沙精神已经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推动力。


用榜样的力量带动荒漠化防治工作。国家林草局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5年来,授予殷玉珍“全国防沙治沙英雄”荣誉称号,表彰了全国防沙治沙标兵10名、先进集体97个、先进个人101名。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协助中宣部,选树了重大典范集中大规模开展宣传。开展了以内蒙古、陕西、宁夏3省(区)防沙治沙成效,塞罕坝,《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库布其,四大沙地(沙漠)治理成效为主题的5次大规模集中宣传,以及右玉、柯柯牙等一系列治沙典型宣传。同时,每年还组织开展“6·17”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纪念活动,宣讲中国防沙治沙故事及经验,扩大了中国防沙治沙影响,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20周年为契机,对工程建设成效进行集中宣传。制作了《驯沙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年巡礼》《防沙治沙 中国故事——报道文集》《中国荒漠化防治70年》等宣传作品。


u=588880304,3217639430&fm=26&gp=0.jpg

责任编辑:齐琪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